学会学习丛书:阅读的方法与技巧  修订版
剩余数:100
  • 商品编号:
  • ISBN:9787510020162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编辑组
  • 出版日期:2010-04-01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中图分类:
  • 页数:
  • 册数:
  • 大约重量:
  • 上架时间:2024-07-02
销售价:¥59.80 (0折)
原价:¥59.80
购买数量(最大100):
立即购买

有这样一则小故事:
  每天当太阳升起来的时候,非洲大草原上的动物们就开始活动起来了。狮子妈妈教育自己的小狮子,说:“孩子,你必须跑得再陕一点,再快一点,你要是跑不过最慢的羚羊,你就会活活地饿死。”在另外一个场地上,羚羊妈妈也在教育自己的孩子,说:“孩子,你必须跑得再陕一点,再快一点,如果你不能比跑得最快的狮子还要快,那你就肯定会被他们吃掉。”日新博客-青春集中营人同样如此,你必须要“跑”得快,才能不被“对手”吃掉。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进取的学习过程。如果你停滞在现有阶段,而不具有持续学习的自我意识,不积极主动地去改□自己。那么,你必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
  我们正身处信息化时代,这无疑对我们在接受、选择、分析、判断、评价、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今天又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这又要求我们必须紧跟科技发展前沿,不断推陈出新。你将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最终将取决于你对学习的态度。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罗马俱乐部在《回答未来的挑战》研究报告中指出,学习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维持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获得已有的知识、经验,以提高解决当前已经发生问题的能力;另一种是创新性学习,它的功能在于通过学习提高一个人发现、吸收新信息和提出新问题的能力,以迎接和处理未来社会日新月异的□化。
  想在现代社会竞争中取胜,仅仅抓住眼下时机,适应当前的社会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把握未来发展的时机。因此,发现和创造新知识的能力是引导现代社会发展的关键。为了实现自我的终身学习和创造活动,我们的重点必须从“学会”走向“会学”,即培养一种创新性学习能力。
  学会怎样学习,比学习什么更重要。学会学习是未来□□价值的能力。“学会学习”更多地是从学习方法的意义上说的,即有一个“善学”与“不善学”的问题。“不善学,虽勤而功半”;“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善于学习、学习得法与不善于学习、学不得法会导致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所以,掌握“正确的方法”显得更为重要。
  学习的方法林林总总,举不胜举,本丛书从不同角度对它们进行了阐述。这些方法既有对学习态度上的要求,又有对学习重点的掌握;既有对学习内容的把握,又有对学习习惯的培养;既有对学习时间上的安排,又有对学习进度上的控制;既有对学习环节的掌控,又有对学习能力的培养,等等。本丛书理论结合实际,内容颇具有说服力,方法易学易行,非常适合广大在校学生学习。
  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如同登上了学习快车,在学习中就可以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从而大幅度提高学习效率,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取得明显的进步。
  热切期望广大青少年朋友通过对本丛书的阅读,学习成绩能够有所进步,学习能力能够有所提高。

引言

第一章 阅读是一门艺术
第一节 阅读要有目的
第二节 阅读要统筹时间
第三节 阅读要循序渐进
第四节 阅读要注意比较
第五节 阅读在于浓缩精华
第六节 阅读在于学用结合
第七节 阅读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 精读与精读方法
第一节 精细阅读法
第二节 隔时阅读法
第三节 思考阅读法
第四节 质疑阅读法
第五节 厚薄阅读法
第六节 循环阅读法
第七节 背诵阅读法
第八节 档案阅读法

第三章 博读与博读方法
第一节 博览阅读法
第二节 渗透阅读法
第三节 滚雪球阅读法
第四节 点面阅读法
第五节 拉网阅读法
第六节 选择阅读法
第七节 省略阅读法
第八节 不求甚解阅读法

第四章 快读与快读方法
第一节 快速阅读
……
第五章 实用的阅读技巧
第六章 大家谈读书

  □□愈前进,人类的精神遗产愈丰富,书籍愈浩繁,而读书也就愈不易。书籍固然可贵,却也是一种累赘,可以□成研究学问的障碍。它至少有两大流弊。第一,书多易使读者不专精。我国古代学者因书籍难得,皓首穷年才能治一经,书虽读得少,读一部却就是一部,口诵心惟,咀嚼得烂熟,透人身心,□成一种精神的原动力,一生受用不尽。现在书籍易得,一个青年学者就可夸口曾过目万卷,“过目”的虽多,“留心”的却少,譬如饮食,不消化的东西积得愈多,愈易酿成肠胃病,许多浮浅虚骄的习气都由耳食肤受所养成。
  其次,书多易使读者迷方向。任何一种学问的书籍现在都可装满一图书馆,其中真正绝对不可不读的基本著作往往不过数十部甚至于数部。许多初学者贪多而不务得,在无足轻重的书籍上浪费时间与精力,就不免把基本要籍耽搁了;比如学哲学者尽管看过无数种的哲学史和哲学概论,却没有看过一种柏拉图的《对话集》,学经济学者尽管读过无数种的教科书,却没有看过亚当·斯密的《原富》。做学问如作战,须攻坚挫锐,占住要塞。目标太多了,掩埋了坚锐所在,只东打一拳,西路一脚,就成了“消耗战”。读书并不在多,最重要的是选得精,读得彻底。与其读十部无关轻重的书,不如以读十部书的时间和精力去读一部真正值得读的书;与其十部书都只能泛览一遍,不如取一部书精读十遍。“好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这两句诗值得每个读书人悬为座右铭。读书原为自己受用,多读不能算是荣誉,少读也不能算是羞耻。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泳优游,以至于□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则如驰骋十里洋场,虽珍奇满目,徒惹得心慌意乱,空手而归。世间许多人读书只为装点门面,如暴发户炫耀家私,以多为贵。这在治学方面是自欺欺人,在做人方面是趣味低劣。
  读的书当分种类,一种是为获得现世界公民所必需的常识,一种是为做专门学问。为获常识起见,目前一般中学和大学初年级的课程,如果认真学习,也就很够用。所谓认真学习,熟读讲义课本并不济事,每科必须精选要籍三五种来仔细玩索一番。常识课程总共不过十数种,每种选读要籍三五种,总计应读的书也不过五十部左右。这不能算是过奢的要求。一般读书人所读过的书大半不止此数,他们不能得实益,是因为他们没有选择,而阅读时又只潦草滑过。
  常识不但是现世界公民所必需,就是专门学者也不能缺少它。近代科学分野严密,治一科学问者多故步自封,以专门为借口,对其他相关学问毫不过问。这对于分工研究或许是必要,而对于淹通深造却是牺牲。宇宙本为有机体,其中事理彼此息息相关,牵其一即动其余,所以研究事理的种种学问在表面上虽可分别,在实际上却不能割开。世间绝没有一科孤立绝缘的学问。比如政治学须牵涉到□□、经济、法律、哲学、心理学以至于外交、军事等等,如果一个人对于这些相关学问未曾问津,入手就要专门习政治学,愈前进必愈感困难,如老鼠钻牛角,愈钻愈窄,寻不着出路。其他学问也大抵如此,不能通就不能专,不能博就不能约。先博学而后守约,这是治任何学问所必守的程序。
  我们只看学术史,凡是在某一科学问上有大成就的人,都必定于许多它科学问有深广的基础。目前我国一般青年学子动辄喜言专门,以至于许多专门学者对于极基本的学科毫无常识,这种风气也许是在国外大学做博士论文的先生们所酿成的。它影响到我们的大学课程,许多学系所设的科目“专”到不近情理,在外国大学研究院里也不一定有。这好像逼吃奶的小孩去嚼肉骨,岂不是误人子弟?
  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一年之中可以时而习天文,时而研究蜜蜂,时而读莎士比亚。在旁人认为重要而自己不感兴味的书都一概置之不理。这种读法有如打游击,亦如蜜蜂采蜜。它的好处在使读书成为乐事,对于一时兴到的著作可以深入,久而久之,可以养成一种不平凡的思路与胸襟。它的坏处在使读者泛滥而无所归宿,缺乏专门□□□必需的“经院式”的系统训练,产生畸形的发展,对于某一方面知识过于重视,对于另一方面知识可以很蒙昧。我的朋友中有专门读冷僻书籍,对于正经正史从未过问的,他在文学上虽有造就,但不能算是专门学者。如果一个人有时间与精力允许他过享乐主义的生活,不把读书当作工作而只当作消遣,这种蜜蜂采蜜式的读书法原亦未尝不可采用。但是一个人如果抱有成就一种学问的志愿,他就不能不有预定计划与系统。对于他,读书不仅是追求兴趣,尤其是一种训练,一种准备。有些有趣的书他须得牺牲,也有些初看很干燥的书他必须咬定牙关去硬啃,啃久了他自然还可以啃出滋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