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未来丛书:食品安全.全球现状与各国对策 修订版
剩余数:100
  • 商品编号:
  • ISBN:9787510010538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编辑组
  • 出版日期:2009-11-01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中图分类:
  • 页数:
  • 册数:
  • 大约重量:
  • 上架时间:2024-07-11
销售价:¥49.80 (0折)
原价:¥49.80
购买数量(最大100):
立即购买

      走进超市,你可能无法获知散装食品的保质期;到了集贸市场,你可能并不知道肉、禽是否经过了检验?据报道,我国每年因食物中毒报告例约为2万-4万人,因食物不安全给人们造成的心理恐慌逐年蔓延。2004年我国安徽省曝出阜阳“大头娃娃”劣质奶粉事件,震惊全国。随后,“苏丹红”事件、PVC保鲜膜致癌事件、含孔雀石绿水产品、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食品包装袋苯超标、福寿螺事件、猪肉瘦肉精超标、含三聚氰胺的奶粉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频发。食品,在人们的第一印象里,似乎已经逐渐远离了营养美味这些因素,而是跟有毒、劣质、掺假、危险这样的字眼联系到了一起。
  不但在我国,食品安全目前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英国的疯牛病、法国的李斯特氏菌病、比利时的二英……这一系列在世界范围内屡屡发生的大规模食品安全事件,让全世界的菜篮子充满了摇摇欲坠的不安全感。食品安全问题的发生不仅使所在国经济上受到严重损害,还影响到消费者对于政府的信任,乃至威胁社会的稳定和国家安全。
  随着国际食品贸易不断增长,各国都采取了相应措施,在负责食品安全的各级部门和机构的监管下,制定了严格的食品安全技术法规和标准,对食品安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些措施很大程度上保障了我们的餐桌安全,但是我们能够做的事情应该远远不止眼前这些。西方发达国家和地区,如美国、欧盟、日本等,对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大多数措施是在国家内部或者区域间实施,而要适用于全球还存在着很大的阻碍和困难。另外,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措施也是在不断地提高和进步中,其中仍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得到改进。
  本书为读者介绍目前全球食品安全现状,包括导致食品不安全的各种因素,“从田间到餐桌”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并对可持续的饮食健康略作探讨。此外,各国对于食品安全的应对措施在书中也有详细的体现。通过阅读此书,希望读者能对食品安全产生一定的认识,并关注身边的食品安全,对日常生活起到很好的警示指导作用,也为从事食品安全工作的相关单位和人员提供一点借鉴。

前言

第一章 食品恐怖:全球食品安全拉响警报
一、餐桌上正充满危险
二、近年中外重大食品安全问题事件回顾
三、食品安全,我们都应当知道的概念

第二章 三思而食:威胁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
一、威胁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一:有毒动植物食物
二、威胁食品安全的隐形杀手二:食品中的微生物
三、威胁食品安全中的隐形杀手三:食源性病毒

第三章 田间到餐桌:食品生产过程的层层隐忧
一、农田污染:作物生长环境不理想
二、添加剂与掺假:食品加工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三、包装材料与容器:食品卫生状况不容忽视
四、不合理的流通与贮存:食品保质受影响

第四章 吃好胜于吃饱:更长远的食品安全
一、转基因食品引发的争议
二、关注膳食均衡和食品安全

第五章 各国都在行动:食品安全应对机制
一、食品安全的国际化标准及组织
二、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三、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第六章 明天,绿色的餐桌:全球共同努力
一、“绿色奥运”,关于食品安全的大检验
二、“北京宣言”的美好憧憬

结束语:我们能为食品安全做些什么

《食品安全·全球现状与各国对策(修订版)》:
  (1)过“白”的面粉
  面粉并不是越白越好,当我们购买的面粉白得过分时,很可能是因为添加了面粉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它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末从国外引进并开始在面粉中普遍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它主要是用来漂白面粉,同时加快面粉的后熟。其作用机理是:过氧化苯甲酰在面粉中水和酶的作用下,发生反应,释放出活性氧,来氧化面粉中极少量的有色物质达到使面粉增白的目的,同时生成的苯甲酸,能对面粉起防霉作用。
  研究表明,过氧化苯甲酰会使皮肤、黏膜产生炎症,长期食用过氧化苯甲醛超标的面粉会对人体肝脏、脑神经产生严重损害。在国际上,所有欧盟成员国中,过氧化苯甲酰和过氧化钙这两种强氧化剂像“三聚氰胺”和“苏丹红”一样,不属于食品添加剂,不得用于任何食品中。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也规定,过氧化苯甲酰不得用于小麦粉中,仅可以作为其他食品的加工助剂使用,其最终残留在食品中的量不得超过40毫克/千克。而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批准在面粉中使用过氧化钙的国家。美国和加拿大批准氧化钙仅限于面包中使用。美国批准的使用量是75ppm,加拿大批准的使用量是100ppm,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规定过氧化苯甲酰的最大用量为60ppm,即0.06克/千克面粉。早在2001年我国面粉加工行业的65家大企业就曾联名向有关部门呼吁禁用增白剂。2008年10月29日,100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再次向卫生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出呼吁:禁止在小麦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等任何化学增白剂。
  从2004年开始,国家粮食局陆续四次向卫生部提议禁止在小麦粉中添加增白剂。国家粮食局、国家粮食局标准质量中心、全国粮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中国粮食行业协会、中国粮油学会以及全国百家面粉生产企业,面对面粉加工行业滥用增白剂愈来愈严重的状况,一而再、再而三地呼吁,禁止在面粉中使用过氧化苯甲酰等增白剂。长期以来还有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的禁用呼声也一直不断。而超标使用增白剂的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国家工商总局2008年的一项抽查结果显示,增白剂超标的小麦面粉占12%。截至2009年3月,是否禁用面粉增白剂,争论尚未有结果。
  (2)掺假的毒大米
  当我们购买的大米鲜亮无比时,很可能大米是用矿物油“抛光”的,使陈米焕发“青春”,冒充名牌。值得注意的是,用于工业产品的白蜡油和矿物油,根本不能用于食品,一旦食用,轻则影响人的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健康,重则危及人的生命。
  稻谷脱去稻壳后即为糙米,糙米去除绝大部分皮层和一部分胚后成为大米。白米米粒的表面还带有少量糠粉,影响大米的外观品质、储存性和米饭的口感,所以需要通过“抛光”工序去掉这部分糠粉。抛光只是清洁米加工的关键工序之一,由于抛光可去除米粒表层的糠粉,适当的抛光能使米粒表面淀粉胶质化,呈现一定的亮光,因而外观效果好,商品价值也得到提高。为提高大米表面的光亮度,不法厂商在抛光时不仅添加水,而且非法添加矿物油,虽然能使米粒外表更加光洁,但完全是以次充好,且添加的矿物油也让大米成了“毒大米”。
  掺矿物油的“毒大米”如何鉴别?一种既简便又实用的方法是:用少量热水浸泡这种大米时,手捻之有油腻感,严重者水面可浮有油斑。另外是仔细看,因上油抛光米颜色通常是不均匀的,仔细观察会发现米粒有一点浅黄。而也有一些陈化大米经过上油抛光处理后可达到真假难辨的效果,需借助化学手段予以鉴别。经过“易容改装”流入市场的低档变质大米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通常外包装上都不会写明厂址及生产日期,价格也会比正常大米低一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