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编号:
- ISBN:9787510033513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编辑组
- 出版日期:2011-03-11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中图分类:
- 页数:
- 册数:
- 大约重量:
- 上架时间:2024-07-05
学生就像一颗小树苗,他的成长需要有人去全面周到地悉心照料。只有这样,才能挺拔健壮地向上生长。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期间不加以扶植培养,就避免不了的会迷失方向、扭曲变形。所以,对学生,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良好建立的青少年来说,是万万不能离开教师的辅导工作的。
辅导工作是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所开展的干预和矫正工作。一个学生如果只有优异的成绩,但是思想、认知、生活能力和社会能力很差的话,他也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至少不能称其为完善的人。现在的社会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我们教育的目的,也是要教育出高素质、高能力的人,所以,辅导员的角色尤其重要。
校园辅导员的工作主要分为心理辅导和学习辅导两大类。
心理辅导是指辅导员与受辅导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具有咨询功能的融洽关系,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接纳自己,进而欣赏自己,并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改变自己的不良意识和倾向,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迈向自我现实的过程。过去,心理辅导的工作一般由班主任来实行,现在由于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教育思想的不断提升,许多学校还配置了专门的心理辅导室和专职的心理辅导教师。心理辅导工作逐步迈向科学化、系统化。
学习辅导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方面实施的辅导,包括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等内容。学习是学生平时在学校最主要的活动,同样是学校的重点任务。我们看到,学习辅导从过去的传授知识到现在的能力培养,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通过学习辅导,得到的是能力上的收获。同样,这个转变也是对教师的一个很大的考验。
为了帮助广大辅导员提高,我们特组织编写了“校园辅导员工作”系列丛书,旨在为辅导员提供一些理论知识,并解决他们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更好的开展辅导工作。本丛书包括:《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指南》《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指南》《如何进行中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教师如何帮助孩子走出厌学的误区》《教师如何帮助学生预防和矫治学习困难》《教师如何帮助孩子爱上学习》。其中前三本是心理辅导的内容,系统讲解中小学心理辅导,并将现在很热门的团体心理辅导单列成册,希望能对各位辅导员有所帮助。后三本是学习辅导的内容,主要就学生遇到的主要学习障碍与学习问题,进行讲解,使得辅导员的辅导工作能够更加有的放矢。
本丛书的特色主要是将理论与案例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知识理解起来没有那么枯燥,在内容上又能完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本套丛书可以作为广大辅导员进行集中培训的教材,也可作为各位老师自行阅读的读物。
由于辅导工作仍处于不断发展中,再加上我们的视角有限,不可能全面概括和解决所有问题。所以在编写的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我们希望广大教师、专家、学者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及时告诉我们,我们将努力改正,不胜感谢。
第一章 敲开心理辅导的大门
第一节 心理辅导的内涵
第二节 心理辅导在西方的发展
第三节 我国心理辅导的兴起与发展
第四节 心理辅导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五节 心理辅导教师应秉持的态度
第六节 心理辅导工作的一般流程
第二章 探寻中学生内心的世界
第一节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二节 迈入青春期的中学生特点
第三节 关注中学生的心理健康
第四节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三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内容
第一节 情绪管理辅导
第二节 自我发展辅导
第三节 学习辅导
第四节 人际交往辅导
第五节 性心理以及情感辅导
第六节 职业心理辅导
第四章 心理辅导采用的方法
第一节 心理诊断的观察法
第二节 心理诊断的个案法
第三节 心理诊断的访谈法
第四节 心理测量的方法
第五节 心理治疗的方法
第五章 心理辅导的途径
第一节 团体心理辅导
第二节 个别心理辅导
第三节 心理辅导课程及其原则
第四节 心理辅导课程的教学方法
第六章 中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矫治
第一节 抑郁情绪的矫治
第二节 攻击行为的矫治
第三节 逆反行为的矫治
第四节 自杀行为的矫治
第五节 考试焦虑的心理辅导
第六节 网络成瘾的矫治
《校园辅导员工作丛书:中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指南(修订版)》:
人们掌握了健康的标准,以此为依据对照自己,进行心理健康的自我诊断。发现自己的心理状况某个或某几个方面与心理健康标准有一定距离,就有针对性地加强心理锻炼,以期达到心理健康水平。如果发现自己的心理状态严重地偏离心理健康标准,就要及时地求医,以便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被认为是“最经典的标准”,同样适用于中学生:①充分的安全感;②充分了解自己,并对自己的能力作适当的估价;③生活的目标切合实际;④与现实的环境保持接触;⑤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⑥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⑦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⑧适度的情绪表达与控制;⑨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对个人的基本需要作恰当的满足;⑩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条件下,能作有限的个性发挥。
中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王登峰、张伯源也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在国内被广泛采用。具体地,心理健康的标准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能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长短处都能做出恰当的、客观的评价;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非分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因而对自己总是满意的;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泰然处之。
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并且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的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责、自怨、自卑;由于总是要求自己十全十美,而自己却又总是无法做到完美无缺,无法容忍自己做事情存在上面的不足,结果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要面临的心理危机。
(二)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心理健康的人乐于与人交往,不仅能接受自我,也能接受他人,悦纳他人。能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和作用,同时也能为他人和集体所理解、所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协调和谐;在生活的集体中能融为一体,既能与挚友相聚时共享欢乐,也能在独处沉思时无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积极的态度(如同情、友善、信任、尊敬等)总是多于消极的态度(如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社会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较充足的安全感。而心理不健康的人可能常常置身于集体之外,与周围的人格格不入。
(三)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心理健康的人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能动地适应现实,进一步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和环境能做出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并能与现实环境保持良好的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与奢望;对自己的力量有充分的信心,对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都能妥善处理。心理不健康的人往往以幻想代替现实,而不敢面对现实,没有足够的勇气去接受现实的挑战;总是抱怨自己“生不逢时”或责备社会环境对自己不公而怨天尤人,因而无法适应现实环境。
(四)热爱生活,乐于工作
心理健康的人能珍惜和热爱生活,积极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尽情享受人生的乐趣,而不会认为生活是重负;他们在工作中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他们能把工作中积累的各种有用的信息、知识和技能存储起来,随时提取使用,以解决可能遇到的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行为更有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