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品编号:
- ISBN:9787510033520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编辑组
- 出版日期:2011-04-01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中图分类:
- 页数:
- 册数:
- 大约重量:
- 上架时间:2024-07-05
学生就像一颗小树苗,他的成长需要有人去全面周到地悉心照料。只有这样,才能挺拔健壮地向上生长。一个孩子如果在成长期间不加以扶植培养,就避免不了的会迷失方向、扭曲变形。所以,对学生,尤其是世界观、价值观并没有完全良好建立的青少年来说,是万万不能离开教师的辅导工作的。
第一章 小学心理辅导概述
第一节 小学心理辅导含义和特点
第二节 小学心理辅导的步骤与内容
第三节 小学心理辅导教师的工作要求
第二章 探寻小学生的内心世界
第一节 心理健康标准的已有模式
第二节 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概况
第三节 影响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第四节 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第五节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
第六节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第三章 小学心理辅导内容
第一节 情绪情感辅导
第二节 学习心理辅导
第三节 人际交往辅导
第四节 休闲心理辅导
第五节 自我意识辅导
第六节 生涯辅导
第四章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
第一节 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和功能
第二节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概况
第三节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目标与原则
第四节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案设计
第五节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实施过程
第六节 小学团体心理辅导的评估方法
第五章 小学个别心理辅导
第一节 小学个别心理辅导概况
第二节 小学个别心理辅导的理论基础
第三节 小学个别心理辅导的原则
第四节 小学个别心理辅导的技术
第五节 个别心理辅导案例介绍
第六节 个别心理辅导常用资料
第六章 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辅导
第一节 强迫症的辅导
第二节 交往障碍的辅导
第三节 多动症的辅导
第四节 嫉妒心理的辅导
第五节 厌学心理的辅导
第六节 逆反心理的辅导
第七节 抑郁心理的辅导
《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工作指南》:
三、心理辅导与心理治疗、心理咨询的关系
心理治疗迄今为止还没有公认的定义,一般认为它是以心理学的原则和技巧,通过言语、表情、态度、姿势、行为以及周围环境的作用矫治心理疾病,目的是改善病人的不良心态和适应方式,解除其症状与痛苦,促进其人格成熟。沃伯格认为,心理治疗是针对情绪问题的一种治疗方法,是由一位经过专门训练的人员,以慎重的态度,与病人建立起一种职业上的关系,用以消除、矫正或缓解病人所存在的症状,调整异常行为模式,以促进病人的人格积极地成长和发展。
通过心理治疗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心理治疗与心理辅导的不同。心理治疗的对象是有比较严重的心理疾病的人,治疗者是受过心理学和医学专业训练的临床心理学工作者,采用医学的模式,使用包括以多种心理学理论和医学理论为基础的技术和方法,主要任务是矫治与重建,是如何帮助治疗对象从一个精神失常的人转变为一个精神正常的人。心理辅导的对象是健康心理的学生和轻度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的学生,辅导教师是拥有学校心理学、心理发展学等基础知识的教师,辅导过程中帮助学生、关爱学生。
心理咨询是指应用心理学理论指导人们生活实践,帮助个人在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其最大的潜能。著名的心理学家泰勒曾指出:“咨询是一种从心理上帮助的活动,它集中于自我同一感的成长及按照个人意愿进行选择和作出行动的问题。”心理学家帕特森说得更清楚:“咨询是一种人际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咨询人员提供一定的心理气氛或条件,使咨询对象发生变化,做出选择,解决自己的问题,并且形成一个有责任感的独立个性,从而成为更好的人和更好的社会成员。”因此,心理咨询的对象是有轻度或中度心理问题特别是心理适应问题的正常人,工作重点是诊断和干预,主要采取个别对待的方式,帮助来访者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克服成长中的障碍,最终达到自我完善。
通过以上的说明,我们可以知道心理咨询是病人亲自咨询,咨询人员接受其信息并作出反馈的过程。心理辅导的工作范围比心理咨询要广泛很多,辅导教师不仅要处理上门咨询的小学生,更要“主动出击”,根据小学生的发展特点主动开展辅导活动。
四、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区别
德育是教师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以培养学生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活动。在我国,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与道德规范教育。小学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因其对象都是学生,基本职能都是“育人”,故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既是可行的,也是可取的。不过,这种结合既不是用原有德育方法去解决一切心理问题,也不是要用心理辅导取代德育工作,而是要充分发挥两者在统一育人活动中的独特作用。为此,首先要明确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各自的独特之点或它们的不同之处。
(一)学生观的不同
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都是针对学生的。德育工作者往往把学生当作塑造对象,把自己视为“美好心灵的塑造者”;辅导教师则把学生视为有着自身需要的“当事人”,把自己看作从旁提供帮助的服务者、协助者。在师生关系上,德育工作中的教师是学生心中的权威;辅导教师则更像是学生的“参谋”、朋友,甚至是他的“同伙”。
德育工作者更多地持“评价性学生观”;辅导教师则更多地持“移情性学生观”强调要给予学生尊重、理解、支持和信任,并运用同感,设想学生的处境和感受。当然,设身处地地从学生角度出发考虑问题,并不意味着辅导教师要遵从学生的一切思想和行为,当学生的思想或行为出现偏差时,辅导教师还是要进行矫正。
(二)内容不同
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内容存在交叉关系。除了共同的部分外,各自都还有一些对方包含不了的东西。如学习辅导、生涯辅导中就有一些内容不属德育工作的范围。德育工作一般也不处理和解决诸如强迫症、多动症等纯属于心理卫生方面的问题。反过来,心理辅导一般不直接解决、也不能直接解决政治观点、立场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正是德育(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心理辅导与德育的内容不是截然分开的。在狭义的道德教育方面,在一些基本道德规范包括社会公德的教育上,在确立人生观、寻找人生意义等方面,存在着心理辅导与德育共同关心的一些问题。
(三)目的不同
小学心理辅导与德育工作的总目标是一致的。在我国来说,它们都是为四化建设培养全面发展的“四有”人才。在具体目标上它们又有差异。
德育工作重视按社会要求规范个人行为;心理辅导除了注意学生行为符合社会规范外,还特别关注学生求善、向上的自主追求,重视个人心理稳定与主观感受,重视自我意识的完善、个人潜能的充分发挥。这两方面并不是根本对立的。因为一个人越是自觉地认识到社会及其发展对自己的要求,他的潜能和优越之处越是有可能得到充分地展现。
德育工作侧重把学生放在社会关系层面上去考察和培养,要求学生按照他现在所承担的与未来将要承担的社会角色去行动;心理辅导侧重把学生放到人际关系层面上去考虑,要求学生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成员,同周围环境、同一个个具体的个人保持心理上的适应。
德育工作致力于解决学生的社会倾向问题,解决学生的政治方向、思想倾向问题,解决高层次的社会定向问题;心理辅导则要解决学生心理成熟不成熟、健康不健康问题,并通过促进学生心理成熟,发展学生判断能力、选择能力,为学生确立正确的生活方向和崇高的理想追求准备心理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