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教师方略丛书: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分析 修订版
剩余数:200
  • 商品编号:
  • ISBN:9787510034374
  •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 作者:编辑组
  • 出版日期:2011-04-01
  • 开本:16
  • 装帧:平装
  • 中图分类:
  • 页数:
  • 册数:
  • 大约重量:
  • 上架时间:2024-08-14
销售价:¥59.80 (0折)
原价:¥59.80
购买数量(最大200):
立即购买

优秀教师是一种境界,身处此种境界中的教师,已不再为上课而上课,而是一切以孩子的发展为目的。优秀教师不仅能出色地驾驭教材和课堂,还能在组织教学时营造出一种充满亲和力的诚信、探究的氛围,从而使学生获得最大限度的锻炼和提高。本从书不仅全面介绍了优秀教师的成长方略,更强调一种境界与氛围,激励着教师们对“优秀”的不解追求。

第一章 教师的素质与心理素质
第一节 素质与心理素质
第二节 教师的社会角色和职业特点
第三节 现代教师的素质要求
第四节 教师心理素质的结构
第五节 教师具备心理素质的意义
第二章 教师的认知素养
第一节 教师的感知能力和水平
第二节 教师的观察力
第三节 教师的记忆力
第四节 教师的思维能力
第三章 教师的自我意识
第一节 教师自我意识的内涵、意义和类型
第二节 教师自我意识缺陷和调适
第三节 认识和悦纳自我
第四节 展示和控制自我
第五节 完善和自我
第四章 教师的情绪调控
第一节 教师的情绪与情感
第二节 教师情绪情感的功能
第三节 教师的情绪素养
第四节 教师常见的情绪困扰
第五节 教师情绪调控的方法
第六节 情感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第五章 教师的人际交往
第一节 教师人际关系概述
第二节 教师与领导的人际交往
第三节 教师与同事的人际交往
第四节 教师与学生的交往
第五节 教师的其他人际交往
第六节 人际交往中的教师形象塑造
第六章 教师的人格塑造
第一节 教师人格及其作用
第二节 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三节 教师健全人格的塑造
第四节 创造性教师的人格特征
第五节 创造性教师的人格塑造
第七章 教师的心理健康
第一节 教师心理健康的概念
第二节 教师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影响
第三节 教师要做好心理调适
第四节 实现教师心理和谐
第五节 共同促进教师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教育改革和素 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化,人们 在重视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 同时,也开始逐步认识到教 师心理素质是直接影响学生 心理发展的关键因素。教师 的心理素质是教师在教育活 动中表现出来的,决定教育 教学效果,对学生身心发展 有直接而显著影响的心理品 质的总和。因此,要想成为 一名优秀的教师,就必须具 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教师的心理素质直接影 响着学生的发展,在面对社 会的快速进步和知识的不断 更新时,许多教师显露出不 适应来,他们在传递科学文 化知识时,仅仅停留在单纯 的知识传授,而没能注重学 生的成长和发展;对学生的 影响仍然停留在育人的外在 形式上,而没有转换到育人 的本质内容上,即培养学生 适应社会的能力。这种状况 的存在,让我们感到提高教 师心理素质的水平迫在眉睫 。许多教育工作者都有了一 个共识,那就是提高心理素 质水平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 提条件之一。 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 包含着广泛的内容,在总结 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 们将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划 分为教师的认知素养、自我 意识、情绪调控、人际交往 、人格塑造和心理健康这几 个方面,分章进行了相应的 介绍。 具体地,本书在第一章 对教师的素质和心理素质进 行了概述性的介绍和说明, 重点指出了教师心理素质的 结构和优秀教师心理素质的 重要意义。第二章从优秀教 师必备的教育机智入手,指 出了教师的感知能力对教育 效果的重要作用,然后分别 介绍了优秀教师如何培养自 己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 能力等具体认知素质的培育 手段。第三章揭示了教师自 我意识的意义和作用,并针 对教师自我意识的缺陷给出 调适的办法,介绍了实现自 我完善的途径。第四章就教 师的情绪和情感问题进行了 介绍,并且针对教师的情绪 情感提出了调控的方法。第 五章介绍了优秀教师与学校 领导、同事和学生等对象进 行人际交往中必备的心理素 质,除了具体的交往方法外 ,还说明了教师如何进行人 际交往中的自我形象塑造。 第六章介绍了对学生成长有 着巨大作用的教师人格,并 分析了优秀教师如何进行人 格塑造,特别地,还就创造 性教师如何进行人格塑造进 行了详细的讨论。第七章就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了 讲解,指出了优秀教师要进 行怎样的自我心理调适,并 且呼吁学校、社会等各方面 一起努力,共同来促进教师 的心理健康。我们衷心希望 本书能够为提高教师的心理 素质,帮助教师早日进人优 秀之列出一分力。另外,由 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内容 难免存在错误和瑕疵,还请 专家读者不吝指正。

《优秀教师的心理素质分析》:
  二、教师的情感与师生关系
  在师生交往中,随着师生间相互了解的加深,情感因素就伴随了进来。教师出于良好的职业素养,对学生产生了喜欢、欣赏、信任、期待等积极情感,自然会引起学生积极的回应,同样对教师表现出喜欢、尊重、敬佩、亲近的情感。这就会成为良好师生关系的重要基础。
  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信任和期待时,感激之情和不能辜负老师信任的决心就共同成为自我完善的外部动力。反之,教师对学生冷漠、生硬的态度和否定、贬低的评价,都是妨碍师生良好人际关系形成的天敌。因为这种缺乏热情和爱心的教育所伤害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学习热情,更是在损伤他们的自尊,而青少年的自尊又是那样的脆弱,曾被苏霍姆林斯基称之为“一朵玫瑰花瓣上颤动欲坠的露珠”。这说明师生间的情感是一件十分宝贵的易碎品,得到它很不容易,只能去精心地培育和呵护。
  师生间积极情感的建立,教师是责无旁贷的发起人和主动者。因为学生似乎在天性中就有着对教师的崇敬与服从,但他们的热情如果遇上教师的冰冷态度又会迅速降温乃至熄灭。所以教师不仅要做燃尽自己的蜡烛,更要做能够点燃学生热情之火的火柴。
  三、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
  在师生交往过程中,各种矛盾会贯穿始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与起主导作用的教师进行人际互动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矛盾,比如教师的要求与学生的愿望不一致时,教师的教育态度与方式方法不得当时,学生对教师缺乏理解不能配合时,师生双方在某一具体事件中产生误会时,都可能产生冲突。
  如有些学生上课不听讲,违反课堂纪律,不交作业,甚至做一些影响集体荣誉的事,教师就要对其批评,如果学生不能接受,就会引起师生冲突。或者教师对学生的态度过于消极,缺乏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动辄讽刺挖苦学生,或有体罚、变相体罚的现象,就会引起学生的反感和反抗,由此也会引发师生之间的矛盾与冲突。
  1.师生冲突的效果
  师生冲突从其效果看,可分为消极的和积极的两种。
  消极冲突主要是指那些对师生双方都没有任何好处,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又不利于教师威信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维护的冲突。比如,课堂上某学生说话又不接受老师的批评,激怒了教师而发生了争执。这样的冲突会引起其他学生情绪的紧张和注意力的分散,对课堂秩序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使正常的教学无法进行,同时也会使教师的威信降低。而且,由于师生经常处于情绪紧张、不安、激怒的状态,不但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同时也影响了教师的身心健康。
  积极冲突则是指对于教师和学生的成长有促进作用的情况。冲突理论认为,冲突既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也是一种健康成长的力量,既是社会变迁的动力,同时也是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状态。冲突在组织管理上,能导致一种富有成效和不断增强组织健康功能的结果。
  实际上,冲突对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教师对待冲突的态度不仅反映了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反映了教师对待自我的态度,是教师的人性观的体现。教师在对待师生冲突问题上的不成熟从根本上说是自我发展上的不成熟。在冲突中学会管理冲突,在冲突中学会与人合作,在冲突中成长,这对教师同样是适用的。
  2.师生冲突的原因
  冲突的出现一般都有其特定的原因,即相对合理性。师生矛盾基本上源自在特定时代、文化、社会背景下不断发展的青少年身体心理状况,与教师既有的价值观、教育观、学生观的不适应、不调和。这些矛盾以不同的方式表现为一个个具体的冲突事件,因此我们不妨从矛盾的主要构成着手分析。
  (1)知识技能掌握与能力提高过程中的矛盾。
  当教师运用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从无知到有知,从知少到知多并伴以能力培养的改变中,很容易出现目标不一致,对任务理解程度不相同,对教学方式运用看法不统一等问题,尤其是教师的经验并不能适用于每一个学生,这种适应与调整都必须有时间和观念作为保证,因此冲突会随时随地地凸现出来。
  (2)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矛盾。
  个体社会化的进程在求学阶段处于加速期,独立性、自立性的提高,成人感的出现使学生积极要求教师更多地理解他们、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另一方面,毕竟因学生自身心理成熟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对滞后使理想与现实之间有着难以逾越的鸿沟。这时教师所扮演的角色常常是训教者的身份,冲突便由此爆发。
  (3)品德形成过程中的矛盾。
  学校教育一直同社会现实存在差距,而学生品德形成又同时受到学校教育和社会大环境的共同影响,当两者不可调和时,在学生尚欠成熟的心海中会掀起波澜,特别是当教师的言传与身教明显不一致,与社会现实严重脱节时,渴望“学会做人”的学生与努力“教会做人”的教师之间的冲突便尖锐起来了。
  ……